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

材料与化工

一、专业学位单位简介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创办于1978年,历经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理化科、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滁州学院化学生物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等办学阶段。学院现由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制药工程系和化学化工实验实训中心等机构组成。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6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C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多人,教师7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博士(含在读)46人。

学院现有“安徽省高性能水处理陶瓷分离膜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液晶面板回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化工与核心技术科研创新平台”、“新型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等科研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600余万元,有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实践基地36家。近年来教师共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厅级以上50余项;到账研究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0余篇、教研论文40篇、被SCIEI收录160余篇,出版教材6部;授权国家专利30件。教师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2项、三等奖1项。

二、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材料与化工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本专业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

2.掌握所从事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材料与化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必要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计算方法和技术。了解材料与化工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具备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的初步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能源化工三大领域五个研究方向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方向1:催化新材料制备与应用

围绕新型催化材料、功能环境材料、能源化工材料、生物质转化材料等应用研究,重点在汽车尾气、工业窑炉和燃煤电厂尾气SCR脱硝催化剂、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催化转化、高附加值能源化工、多相表界面催化反应过程等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方向2: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应用技术

重点开展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借助物理与化学改性手段,制备高性能或特殊功能的聚合物材料;在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聚合物改性技术、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等领域开展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方向3:资源化工与材料制备与应用

重点研究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新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相关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其理论。研发矿产、再生资源及生物质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以及特种废水资源化处理理论及技术等。

方向4:化工污染识别与控制技术

重点围绕污染水体、土壤开展污染识别与治理技术研究,重点聚焦重金属长效稳定与处置、难降解有机物降解等环境问题,运用化学氧化、电化学处理、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实现单一及复合污染的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方向5:光电材料与器件

围绕电极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储能机制研究、电化学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与材料的理论筛选与优化设计三个特色方向,重点开展新型电池/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理论筛选、优化设计、可控合成与储能机制研究及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等。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标准学制为3年,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采用“三段式”培养: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设计)三个阶段。课程学习在校内进行,1年内完成;专业实践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完成,累计时间不少于0.5年;学位论文(设计)采用校内和企业联合指导,共同完成,时间不少于1年。凡修满规定学分、科研成果突出、成绩特别优秀并满足学校提前毕业的相关规定,经导师同意可申请2年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五、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修满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16学分,专业实践至少8学分。各类学分必须分别修满,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