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化工学院:探寻非遗魅力 传承文化根脉——暑期实践队走进宣纸宣笔发源地

文章作者:周可茹时间:2025-07-28浏览: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720日至727日,滁州学院化工学院“宣纸宣笔文化传承小分队”去往中国宣纸宣笔之乡——宣城泾县,探寻那传承千年的宣纸宣笔非遗文化。

实践队首站便深入被誉为“宣纸活态博物馆”的泾县宣纸文化园。步入宣纸博物馆,“纸寿千年”的主题展陈即刻将队员们带入宣纸的发展长河。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与多媒体互动装置,清晰勾勒出宣纸与中华文明共生共荣的历史脉络。虽历经千年风霜,纸张依然柔韧洁白,墨迹依旧清晰如新的一幅幅字画,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丝绸不闻声”的独特品质。

随后,实践队前往宣笔发源地泾县黄村镇,探访了百年宣笔老字号工坊——三兔宣笔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伍森严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宣笔的历史起源、材料分类及制作工具等。而后实践队员们在伍先生的带领下来到生产车间,看到了制作过程中的“千万毛中选一毫”的严苛标准,从选料、脱脂、梳理到扎捆、装管等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经验与耐心。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这一工艺正面临着传承和材料的双重挑战。在传承方面,宣笔工坊里最年轻的师傅已39岁,多数从业者超70岁;而在材料方面,传统宣笔依赖野兔毛、黄鼠狼尾毛等野生动物原料,但随着生态保护政策收紧,合法原料获取渠道大幅收窄,价格暴涨且常断货。因此,该行业需要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加入并支持。

实践小队还在当地社区开展了非遗宣传小课堂,向青少年们介绍了宣纸宣笔的历史渊源、基本介绍、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等。同时,通过工艺流程棋和简单问答的互动小游戏巩固了青少年们对宣纸宣笔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宣纸宣笔文化的传承和宣扬。

随着暑期社会实践的结束,实践小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宣纸宣笔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助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通讯员:张建勇;初审:汪芳芳;终审人:骆宝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