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简介

文章作者:时间:2025-06-11浏览:50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创办于1978年,是学校最早招收本科生的学院之一,现开设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6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C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校级特色专业。现有教师75人,其中教授7人,副高职称18人,博士学位教师60人,学缘结构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000万元,校企共建学生实习基地75家。现有在校生1288人,其中研究生20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考研录取率达30%以上。


二、招生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设立于2007年。本专业秉承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新型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滁州市产业链和安徽省支柱产业,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为依托,构建“三阶段、四层次”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校企政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化工过程和设备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管理知识的培养,为精细化工、能源化工、材料和环保等领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核心与特色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基础、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生可在石油化工、环保、能源、医药等领域从事工艺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装置设计、产品研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新材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高分子材料产业规模约占新材料产业的45%,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工程和轨道交通等各个领域。滁州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为背景,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目标,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新材料、新能源与光伏、环保等产业发展,采取“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高分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为材料、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

核心与特色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加工工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程、高分子专业技能综合训练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生主要去向:毕业生可在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建筑、医疗、家电、汽车与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及优化、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本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极具发展潜力。近年来重点以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为培养方向,突出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与需求的紧密联系,围绕安徽省布局光伏玻璃、电池、组件和逆变器等光伏产业链重点环节,助力滁州市着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等产业规划,提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自主化水平。本专业以“理论厚实、能力本位、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构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使学生具有从事新能源产业相关专业较宽口径的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心与特色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原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能源转换与存储、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超级电容器材料及应用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生可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和运行管理等工作。

制药工程

制药工程专业是化学、药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我校于2012年开始招生,以化学制药为专业发展方向,2022年获批省级传统专业改造提升专业。本专业面向医药工业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需求,坚持依托滁州及周边地区医药工业发展和地域优势,采用产教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和学科协同发展,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制药行业培养“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基本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 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医药工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提供关键的驱动力。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药学

核心与特色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化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学生可在医药、食品、生物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三、师资力量

学院是学校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教师博士学位占比达80%,高级职称占比达41.6%,双能型占比58.1%。教师大多是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名校的博士。近年来教师共主持各类科研课题24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厅级31项;到账研究经费近2166万元;主持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9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40多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27篇、其中被SCIEEI收录142篇,教研论文69篇,出版教材6部;申请国家专利60件,获批授权40件。学院现有“安徽省高性能水处理陶瓷分离膜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液晶面板回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化工与核心技术科研创新平台”“新型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滁州市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现代产业学院”等教科研平台;教师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三等奖1项。

四、条件保障

化学化工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是全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的中心场所,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现已建有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6个基础实验室,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新能源与器件专业实验室、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性能水处理陶瓷分离膜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液晶面板回收工程研究中心)、1个现代产业学院(滁州市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现代产业学院)、1个院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化工分析测试中心)、2个功能材料创新平台实验室和精细化学品创新平台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滁州市高纯特种气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工艺与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热塑性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建筑面积15000多平米,仪器设备总值约3500万元,满足本学院及相关学院各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需求。




五、学子风采

1.升学就业率高。学院学风优良、研学风气浓厚,每年考研录取率达30%左右,已连续年居全校之首。大部分同学考入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学院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加强毕业生就业分类指导,就业率均在95%以上。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统计,学院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薪为7400元,职位晋升比例达70%以上,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为82%,用人单位评价良好。

部分学生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李子旭               代自信

                         安徽中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华北区域客户经理


2.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学院创新推行三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辅导员思想领航、班导师学业护航、课外导师专业助航"的全方位培养体系。自入学伊始,便为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规划,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第二专业修读,大力支持学生提前融入科研团队与学术前沿课题。同时,学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针对考研深造、就业创业、海外留学等不同发展方向,提供精准化指导,助力学子多元发展、全面成长。

在实践教学领域,学院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分占比超过35%,切实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学院学子在学科竞赛与学术研究中屡创佳绩,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中,累计荣获90余项省级以上奖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成功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彰显出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


部分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3.文体活动丰富。学院以丰富多元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生态。学院常态化开展文韵武风系列赛事,既有五子棋、象棋等智力博弈类项目,也涵盖篮球、足球、排球等团队竞技运动;同时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每年举办新生歌手大赛、迎新晚会、书意画韵交流会等精品活动,在激发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为学生搭建起沟通协作的桥梁。

在学校组织的各级赛事中,学院学子凭借扎实功底与团队协作精神屡创佳绩:在青春飞扬健美操大赛斩获公共组团体季军;于薪火杯师生大合唱比赛荣获二等奖;新生杯排球赛场上,男排勇夺桂冠、女排摘得季军;蔚然杯校园足球赛中荣获季军;在第三届最美笔记评选、寒假读书创作活动中均荣获优秀组织奖,充分展现了学院良好的精神风貌与卓越的组织能力。



4.一院一品效果好。为深化三全育人工作内涵,学院立足专业特色,精心打造魔幻化学社大学生药健康协会两大特色社团,并创新开展教师支部与社团结对共建模式。围绕理论学习、主题教育、实践成长三个核心方向,从健康知识普及、主题实践活动、专业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把个人成长融入守护全民健康的时代使命。

魔幻化学社以实践为载体,将政治理论学习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先后推出化学科普竞赛”“趣味化学竞赛等品牌活动,打造心情泡泡”“化润心田等特色项目,累计开展科普教育超1000人次。凭借突出表现,该社团连续两年获评滁州学院文明社团,连续三年荣膺四星社团称号。

大学生药健康协会聚焦健康理念传播,将专业服务精神贯穿实践活动始终。通过小雪艾草情,暖心锤制行”“肺结核疾病预防宣传讲座等主题活动,以及小满纳福,香囊传情等特色项目,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同时,创新开展线上健康知识竞赛“‘药’知学,行生活,吸引2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切实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5.优秀学子事迹突出。在化工学院这片育人沃土上,一批批优秀学子以奋进之姿脱颖而出。他们深耕专业知识,将扎实的化工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在学术与实践领域绽放光彩。近三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果丰硕:5名学子斩获国家奖学金,73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9人获评省级优秀毕业生;更有83人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27人次获得“三好学生标兵”称号,214人次获得“优秀学生”称号;36人次摘得“优秀学生干部”荣誉,22人次获得“优秀学生标兵”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彰显,更见证着学子们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责任担当。他们以智慧为笔、以勤奋为墨,书写着属于青春的奋斗篇章。化工学院诚邀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在这里凝聚力量、追逐梦想,共同为化工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六、报考咨询联系方式

网址 |http://hsx.chzu.edu.cn/

联系人 |王老师0550-3511052

七、寄语考生

开发新材料,改进新工艺,引领绿色生产生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助您鹏程万里!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骆宝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