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剖析
人类的活动、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我们对能源的需求远远超过以往时代,并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的,而且过度开发利用产生了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有关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现存的化石能源很快就会消耗殆尽。“能源危机”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就是破解“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所谓新能源,是指区别于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等常规能源,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氢能等都属于新能源。而新能源材料就是实现这些新能源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材料。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
新能源材料是区别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如玻璃、陶瓷、水泥)的新型材料,包括动力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半导体材料、储氢材料、风能材料、新型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磁性材料等。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是研究开发新能源转化、利用的关键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造的专业方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内涵在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一体化。与传统的材料(如合金材料)不同,新能源材料不是简单的材料,而是有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新型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不仅是材料或元器件,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随着“碳中和与碳达峰”发展理念的提出,新能源材料及其器件必将被广泛使用,其应用领域将有很大的提升。
比较优势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任教师均为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名校博士,研究方向为储能电介质材料、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
与本省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相比,具有研究范围全面、研究水平先进的特点,涵盖了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储能碳素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钙钛矿材料、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等几乎所有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方向。本专业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2018年本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审核评估,是校级特色专业,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就业去向主要为长三角地区相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在同类专业中薪资竞争力优势明显。本专业升硕率在20%以上,且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考取了985和211等重点高校的研究生。
人才培养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利用“双师同堂”、“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三早育人”等模式,积极推进课程与教材改革。启动了与企业生产关系紧密的“双师同堂”课程;根据企业需要,开办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班,如南大光电班、雄亚塑胶班等;同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建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长三角地理优势,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实现校内外深度融合发展。
采取班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加强专业导论课教学,做好新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支持学有余力学生辅修第二专业。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教师点对点的指导学生考研、就业,支持学生考研、考公、就业、创业、留学等多样化发展。
2、完善双创育人体系
将人才培养分为“意识激发、实践训练、培育激励和人才育成”四个阶段,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指导。组织本校及校外专家学者开展科研讲座,让大一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开阔科研视野,吸引学生走近科技,激发科研创新意识。指导大二大三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大三大四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项目实践训练,开展创新项目中期检查、结题和评优答辩;大四将优秀项目由教师重点培育,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各类别竞赛,将竞赛作为学生创新成果展示的舞台,同时将成果整理成科研论文及发明专利。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新能源材料概论、能源化学、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
特色课程:超级电容器原理与应用、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应用、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
科研实践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任教师均为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名校博士,均主持了纵横向科研项目,近五年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2项。学生发表论文数逐年增加,近三年学生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9篇。同时指导学生开展开放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思维及创新能力。
海(境)外短期交流项目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及个人意愿,每年都有部分学生通过学校/学院校际交流项目,赴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一流高校,进行三个月至半年的交换生学习。
毕业主要去向
就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化学能源、太阳能及储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及器件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新材料开发、工艺设计、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电力、汽车、能源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开发、应用和管理的工作,还可继续攻读新能源材料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年均就业率95%以上,薪资水平在同类专业中有明显竞争优势。
读研:研究生升学率20%以上,部分同学升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985、211高校;
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左右,主要集中的领域是教育业、零售商业等。
出国深造:出国率为2%左右,主要前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有优势的欧美澳等地区的高等学府。
报考咨询联系方式
邮箱 | abczwg15@163.com
网址 | http://hsx.chzu.edu.cn/
终审人:骆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