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强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积极探索定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情况,适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2. 制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四大模块比重,把基本素质课放在基础位置,适度淡化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加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构建适合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3. 建设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学团队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及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能”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不断加强无机非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企业培训、实践锻炼、参加企业技术开发、课题攻关、教学实践与教学能力培训,使其成长为骨干教师。不断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学习交流,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

4. 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以滁州市科技新材料研究会为平台,密切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管理良好,学生专业实习与教师实践锻炼及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校外实践基地。全面推进实训、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保证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5、加强教学研究,增强社会服务力度和影响力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技术服务合作,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大社会服务力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