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化学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 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5人、助教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占62.5%。主要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其中博士4人(博士后1人)、博士在读1人,硕士5人。硕士生导师2人。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以基础化学、应用化学两个教研室和化学实验室为建设单位。讲授课程主要包括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化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本、专科学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大学化学实验、专业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剖析、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化学分析等30多门课程。

团队带头人葛秀涛教授,1995年被评为安徽省骨干教师,2007年获校首届教学名师奖和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

“注重揣摩教学内容、教育思想和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不断发掘、收集‘理论、知识、技能‘与’学科前沿·尖端科技·高新产业·生产(区域经济)·生活·自然·人生‘间的‘闪光点’。关注教育教学研究新成果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有机结合并将科研成果合理、及时融入教学。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实践式、自学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已出版发行的电子资源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逐渐从传递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验教学逐渐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和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创新性实验转变。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本教学团队的一贯理念与做法。5年来,团队共主持各类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教改论文20余篇,获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和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各1项。团队成员,始终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优良。

以实施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新建区域高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为契机,通过“新型PVC材料无毒热稳定剂制备、性能研究与应用”、“乙基麦芽酚的工艺改进”、“新戊二醇副产物—甲酸钠的利用”、“噻吩合成工艺研究”等“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创建了“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来安振兴化工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除“大学化学实验”和专业实验为自编外、其余全部课程均选用全国统编或新近出版的优质教材。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葛秀涛

出生年月

1959.2

参加工作时间

19807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高校教龄

28

   

教授

行政职务

系主任

联系地址、邮编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239012

办公电话

0550-3511055

移动电话

13965950228

电子邮件地址

gext59228@126.com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12007被安徽省人事厅和教育厅联合授予“省模范教师”称号;

2Y(La)FeO3In2O3基气敏材料制备、掺杂和性能研究”获2006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3Ga2O3-NiO复合氧化物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和气敏性能”获“安徽省科协、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人事厅”组织评选的安徽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1980.8-至今

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工作

物化、无机、文献检索

1978.10-1982.7

安师大滁县教学点和安师大学习

化学教育

1995.9-1996.7

华南理工大学学习

物理化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1997.09-1998.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

国内访问学者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5    

 

 

李永红

 

47

参加工作时间

19827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

 

化学

高校教龄

28

 

高级实验师

 

系副主任

 

 

 

 

 

 

沈玲

 

52

参加工作时间

19807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

 

化学

高校教龄

28

 

副教授

 

系总支书记

 

 

 

 

 

薛连海

 

49

参加工作时间

198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硕士)

 

化工

高校教龄

28

 

教授

 

应用化工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化学工程教研室主任

 

 

 

 

 

吴刚

 

45

参加工作时间

19857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

 

化学

高校教龄

23

 

副教授

 

基础化学教研室主任

 

 

 

 

吴霖生

 

46

参加工作时间

19847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学士)

 

化学

高校教龄

24

 

副教授

 

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

 

 

 

 

冯剑

 

39

参加工作时间

19917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

 

化学

高校教龄

10

 

副教授

 

 

 

 

 

 

李敏

 

51

参加工作时间

19827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学士)

 

化学

高校教龄

26

 

副教授

 

 

 

 

 

 

张延琪

 

41

参加工作时间

19897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在读(硕士)

 

化学

高校教龄

15

 

副教授

 

 

 

 

 

 

韩有月

 

54

参加工作时间

197910

最终学历(学位)

大学

 

化学

高校教龄

31

 

高级实验师

 

 

 

 

 

 

章守权

 

30

参加工作时间

2005.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硕士)

 

化学

高校教龄

3

 

讲师

 

 

 

 

 

 

 

侯金松

 

30

参加工作时间

2005.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硕士)

 

化学

高校教龄

3

 

讲师

 

化学实验室主任

 

 

 

 

 

郑建东

 

37

参加工作时间

2008.7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

 

化学科学

高校教龄

7

 

讲师

 

 

 

 

 

 

 

 

 

38

参加工作时间

2008.7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

 

化学

高校教龄

4

 

讲师

 

 

 

 

 

 

 

冯建华

 

28

参加工作时间

2007.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硕士)

 

化学科学

高校教龄

2

 

讲师

 

 

 

 

 

 

 

王金秀

 

27

参加工作时间

2008.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研究生(硕士)

 

化学

高校教龄

1

 

助教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

课程名称

授课人

起止时间

总课时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大学化学实验

葛秀涛

2005.9-2008.7

332+242+410=984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

沈 玲

2005.9-2008.7

177+335+369=58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有机化学、大学化学实验

李永红

2005.9-2008.7

465+459+473=1397

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剖析、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应化专业实验、化工见习

薛连海

2006.9-2008.7

440+615=1055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应用化学专业英语

吴刚

2006.9-2008.7

537+662=1199

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应化专业实验、化工见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化学检验

吴霖生

2005.9-2008.7

638+407+661=1706

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

冯剑

2006.9-2008.7

244+354=598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

李敏

2005.9-2008.7

426+586+713=1725

化工基础、有机化学

张延琪

2005.9-2006.7

154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

韩有月

2005.9-2008.7

554+601+629=1784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材料化学、英语选论

章守权

2005.9-2008.7

445+598+677=1720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无机化学

大连理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4th)

国家“十一五”规划

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th)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有机化学

曾绍琼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th)

国家“十一五”规划

物理化学

傅献彩,沈文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th)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结构化学

周公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th)

国家“十一五”规划

化工制图

化工部五院校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部优教材

仪器分析

方惠群,于俊生,史坚

科学出版社

2005.6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化工基础

严世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

部优教材

高等无机化学

关鲁雄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部优教材

高分子化学

潘祖仁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th)

部优教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钱易 唐孝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国家“十一五”规划

化工生产安全管理

周忠元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3

部优教材

精细化学品化学

闫鹏飞,郝文辉,高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8

国家“十一五”规划

精细化学品剖析

 陈立功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3

国家“十一五”规划

精细合成化学与工艺学

唐培堃,冯亚青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2th

国家“十一五”规划

化工热力学

陈新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th)

国家“十一五”规划

材料化学

周志华、金安定、赵波、朱小蕾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

 

部优教材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限国家级奖励)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时间

有机化学课件

校课件制作

一等

20045

中青年教学竞赛

校中年组教学竞赛

一等

19984

 

            4.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

经费/万元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新建区域高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1.0

安徽省教育厅2007jyxm446

2007-2009

《有机化学》问题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0.15

院科[2007]6

2007-2008

大学低年级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研究

0.15

院科[2007]6

2007-2008

开放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实践探索

0.15

院科[2007]6

2007-2008

物理化学课程建设

0.15

校教字[2002]38

2002-2003

有机化学课程建设

0.15

校教字[2001]19

2001-2003

分析化学课程建设

0.15

校教字[2000]13

2000-2002

中学化学教学法

0.15

校教字[2003]35

2003-2004

无机化学课程建设

0.15

校教字[1997] 5

1998-1999

 

 

 

             5.教学改革特色:

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师资队伍、学科专业课程、实践资源建设为抓手,以实施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新建区域高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为契机,改革创新新建本科化学教学新体系。收效显著、特色鲜明。

“化学教学团队“是培养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化学科学人才的基石(没有化学世界人口的一半约30亿人早已饿死、人类寿命缩短25年。1994-2004年,欧共体与化学相关的行业生产平均年增GDP3.1%,美国2.0%,日本1.4%,中国12%。欧共体占世界化学相关的行业GDP37%,美国占世界GDP30%。俄罗斯2008-2015年计划将化学相关行业对GDP的贡献率从现在的1.7%提高到3%,并计划将‘70%的低端原料和半成品化工产品、30%的高端产品的现状予以彻底扭转,使高端产品比例达到70%’。我国2004年与化学相关的行业对13.6515万亿GDP的贡献达16.7%(信息技术、计算机、电信等产业,仅占9%),2007年对24.6619万亿GDP的贡献达20%)。由于我们认识到这点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滁州学院人才引进条件优越和利用西班牙、以色列贷款采购大型仪器设备的最佳时机;目前已使本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和整体师资力量跃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具有基础实验教学所需的全部仪器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BRUKER D8 ADVANCE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Helios Alph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热电Thermo -iCAP6300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Fei场发射扫描电镜、超临界萃取装置、分子蒸馏总值近200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

团队教师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获经费资助371.25万元,发表论文100篇、其中SCI收录20篇;学生教学质量测评平均94.5分,其中薛连海教授97.5分为全校之最。

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科研成果丰厚,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食品营养与检测等相关专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有示范、引领与支撑作用以及“412学时学科基础实验+108学时专业实验+1周专业实习+12周毕业论文+4周专业方向实习+优秀学生创新基金”平台和“1200配专职辅导员、11(每专业每年级)配导师,优秀学生二下 进教师课题组、三上 进考研班”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本教学团队依存的应用化学专业顺利被评为校首批重点学科、并作为省候选重点学科报批。

课程建设的最大特色是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规范,以学生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规律、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前提下,与数学、物理相关部门领导、老师共同调研应用化学专业‘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的授课时数与授课内容。在同类本科院校中较早地渗透了在大学化学、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基础上,讲授物理化学课程即在物理化学基础之上构建化学大厦授课新体系的理念;在实验教学方面,针对现行本科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的“实验内容低水平重复,学科间逻辑关联缺乏,部分内容陈旧落后,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或研究或创新)实验少,实验经费、场所匮乏和实验仪器重复购置,实验内容增多和课时减少”等不足与矛盾。结合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化学化工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在化学一级学科基础上,分“化学实验基本知识、操作及技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八个部分,开设并编写了“理工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或研究或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极富地方特色的《大学化学实验》讲义。较好地搭建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新平台。其中,让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了“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教学与科研”的相结合;此外,将“天平、比重计、粘度计、pH计、电导率仪、折射仪、旋光仪和分光光度计“等共用频率较高的常规仪器集中调配、专人管理,较好地实现了仪器、场所效益和效率最大化。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在化学一级学科基础上,对本科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成果,经05级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成功尝试,已或拟在0607.08应用化学、07.08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全面推广。受益学生近400,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验热情得到空前提高;加强了与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化学化工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为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较好地实现了仪器、场所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大大阶段了人才培养成本;编写了《大学化学实验》讲义,使规划教材零突破成为了可能。

2)“《有机化学》问题式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改革成果——授课前将印制好的“学习要求”和“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题”的材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有目标、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学习。上课后,带着问题去复习、巩固、完成作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的不同的模式,如“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分析剖解-随机设疑-提问(或讨论)-总结导入新的知识点-课堂练习”的模式,“带着问题阅读-提问(或讨论)-讲解-总结导入新的知识点-课堂练习”。在06级化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和07级生物科学、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施推广,各班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提高、标准偏差降低,最明显的变化是原“完成反应”和“合成”两类丢分最多的考题大多数学生都得了高分,说明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教学确实有利于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该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其它课程中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加以推广实施。

3)“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成果,自1998年在97级化学教育专业推广使用至今,受惠学生近千。由于课件集聚了制作者对教学的深爱和教学团队的惠智,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4)“开放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实践探索”教学改革成果——废水COD和氨氮测量,推广于08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清流河环境保护)引起媒体关注,在呼吁人们重视河流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产生良好社会效益。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著)题目

期刊名称、卷次

时间

铂作为不溶性阳极时也存在着溶解的可能

大学化学,105 

1996,国家级

几种化学试剂的配法改进

大学化学,123

1998,国家级

关于汞齐电极的电极电势和可逆性

大学化学, 166

2002,国家级

优选乙烯制取实验中的催化剂

实践教学与仪器,9

1997,国家级

实验室有机废水的污染分析及思考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36

2002

师专实验课独立设置,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9

2003

十八电子规则应用条件的研究

安徽师大学报,9

2000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1(2)

2007

大豆多糖的分析方法研究

化学通报8

2003,国家级

铆接于固体表面的两性聚电解质链构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功能高分子学报,3

2004,国家级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培养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重要任务之一,“培养”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数和质两方面。既重视“数”又重视“质”是本教学团队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一贯做法,也是实现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5年,通过团队集体把关、先后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重点高校引进35岁以下优秀博士2人、硕士5人。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以及青年教师年终汇报、理论.实验教学老中青传帮带等措施,使青年教师敬业和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同辈中的娇娇者。如0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的章守权硕士,主讲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无机化学,在采用已升本4年的高校的同样试卷、且是教考分离的考试中,一举取得平均分高于参考专业近10分的好成绩。并成功申报了省教育厅2项科研课题——锡基合金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2006KJ157B)和SnFex合金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2006jq1218。指导朱双杰获教学竞赛二等奖,侯金松、方大儒、冯建华、孙开莲、贾小丽、孙艳辉等青年教师在本团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教学水平快速提高,深受学生欢迎;与老教师合作申报项目20人次、发表论文30余篇。对青年教师有求必应、指导撰写论文和科研、教学、生活毫不保留是本团队得以凝聚并迅速发展状大之秘诀。

    接受南京理工大学季红军从事气敏材料教学、研究1年。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镧系Ln1-xMxFeO3复合氧化物制备、固溶导电和气敏性能研究2006KJ122B

1.5

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技[2006]

98

2006-2007

耗散粒子动力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

1.5

安徽省教育厅KJ2007B225

2007-2008

锡基合金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1.5

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技[2006]98

2006-2007

微波干法合成技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1.0

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技[2005]1

2005-2006

新型PVC无毒热稳定剂制备、性能研究和应用

10.0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KJ2008A065

2008-2010

 

               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1)对YFeO3LnLaYFe1-yCoyO3Y1-xMgxFeO3Y1-xZnxFeO3In2-xMMgCdxO3In2-xFexO等半导体气体敏感材料研究,获得的制备方法(化学共沉淀和Sol-Gel)、微结构、缺陷等与气体敏感性能间相互关联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已编入应用化学本科专业选修课《功能材料》之中。丰富并发展了固体缺陷化学、物理化学和敏感化学科学,为后者这一重要而富含高技术的研究领域从经验和技术性发明走向科学奠定了新的基础;转化LaFeO3镁、锌、镉、钙等众多复合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敏感材料实践性教学内容。先后指导本科二学历、05应用化学、安徽科技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的本、硕、博学生进行气体敏感材料的研究与探索近20人。

2体积、电性、空间构型匹配原则和增强层板羟基吸收HCl活性、PVC分子中Cl稳定性和抑制共扼双烯烃生长等理论,用成核/晶化隔离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新型无毒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纳米氧化物Mg1-x-yZnyAlx-CO3-LDHs热稳定剂。研究制备条件xy值,(Ca(st)2 / Zn(st)2La(st)3添加量对PVC热稳定性能影响新型无毒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纳米氧化物PVC热稳定剂制备和性能研究归纳、总结热稳定性材料的制备化学、微结构与组成间的基础理论和规律,充实《功能材料》和《助剂化学》相关章节。并有9个研究课题转化为实践性教学内容。

3精细化学品和工业分析方面——“紫外吸收剂UV-320、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乙烯装置阻聚剂COPEXIT-001、丁腈橡胶生产中长单体丙烯腈中回收消泡剂、从酒精杂醇油中提取异戊醇、合成甘氨酸、三聚甲醛精制新、芳烃抽余油合成环己烷、丁醇馏分回收工业酒精、合成吡啶酸铬、以农副产品糠粕为原料提取植酸、合成净、西草净、中草药挥发油提取以创新分析方法和理论与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为目的创建的含活性氢大分子量有机化合物衍生化萃取-气相色谱22项分析方法的科研成果,已全部转化为《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剖析》中的相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

4)用MDDPD计算机模拟获取的复杂物系微相结构或自组装形态复杂体系的科研,转化为统计力学内容,并应用于化工过程的为微相分离;大体积、场放大进样和与瞬间等速电泳结合的预富集,丰富并发展了《仪器分析》的相关内容。

 

                       六、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1.以有利团队建设为原则,进一步完善系“教学、科研、服务”测评条例。严把“入口关“,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青年教师年终“教学、科研、服务”汇报制,做实“理论.实验教学“老、中、青传帮带。本团队每位成员立足的底线是“教学、科研、服务”两面手,并力争成为“教学、科研、服务”三先锋。

2.将本团队依存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分别建设成省级以上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实训基地。

3.继续开展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使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随时与团队活动相伴生。当在化学一级学科平台、实施化学实验成功后,即刻实施在大学化学、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基础上,讲授物理化学课程即在物理化学基础之上构建化学大厦授课新体系。逐步推广“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法,探索教学质量提高新途径。采用教学成果“提高一级奖励法”,加速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发挥师资和仪器设备资源优势。继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重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注重实验室研究与工程化研究及与工业化生产的紧密结合。争取3年内实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规划教材、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零突。考研率和从企业获取的经费支持居全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