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度)

文章作者:发布时间:2011-12-16浏览次数:554

 

一.“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设想
   “十二五”期间,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将针对化学科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的定位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撑与作用。结合国内外对“化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特别是“定远千亿元盐(化工) 产业、凤阳千亿元硅(玻璃)产业、天长-来安-全椒千亿元光伏产业”的战略需求。在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针对“十一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钮住“应用型”不放松,以“化学化工-材料-能源”涉及的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力培养与引进“双能型”教师,“顶天立地”、产生一批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适时将其转化为社会财富。争获纵、横向经费各200万元;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契机,构筑人才、仪器效益发挥和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新体系。建成分析测试和化学化工实训中心,最大限度地共享高校与企业相互赖以生存并可快速促进各自发展的“人才、仪器、厂房、机器、装置、市场等”优质资源;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学生总数2000人。为滁州“盐化、硅(玻璃)产业、光伏产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产品。
  届时,以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的学科群中的各专业的学生报到、考研、就业质量与数量将位居滁州学院前列。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将成为校内一流、省内知名、并在皖东大地有重要支撑作用的1个二级学院。
 
. 主要做法和重大举措
1. 思想与组织方面
   紧密围绕滁州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学定位,根据教育大众化趋势,抛弃因循守旧思想,去除“帽子”、“资历”、“混日子”观点,树立有为才有位思想,增强工作责任心。实事求事,有所为有所不为,道法自然。一切按党和人民的要求与自然之法则去办,根除一切虚为与功利。努力创造有利教师和学生成人、成才的机制与氛围
  研究汲取其他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院系管理的成功经验,努力构建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管理机制与制度。按“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原则,建立一支团结、民主、务实、高效、廉洁的管理队伍。根据工作事项,定期召开有相关职能室领导参加的党政联席会,研究决策系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运转顺畅、配合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细化职责和岗位要求,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完善考核制度,健全考核体系。加强制度规划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制度;党总支以争先创优为契机,以创新党支部建设为载体,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总支的战斗力和向心力,争创先进党支部;工会通过丰富的教师活动,关心教师,增强教师的凝聚力。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发挥院分学术委员会作用,实施教授治学。
 
 
2.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
  据安徽华塑、滁洲守塑等企业对人才对实际需求,申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到2015年,我院本科专业将达5个,年招生人数440、使在校生2000人左右。在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建成到同时,积极申报“应用化学”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拟增加“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省级特色专业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校级特色专业。加强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争取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水平提高,拟增加“精细化学品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化工热力学”和“仪器分析”等2个校级精品课程。组织教师到相关高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企业考察学习,努力开发应用型教材2-3部。
3. 科学研究方面
  以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为依托,不断扩大并提升“功能材料研究、制备与器件开发、应用,精细化学品开发、分析与应用”在省内外的影响与地位。积极参与并解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橡塑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工业分析和化学分离”等领域以“知识发明、发现和应用”尤其是以“知识应用”为主体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大幅增强对我校科学研究的支撑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争取获批国家级项目2-3项,省级项目4-6项。纵向研究经费超过200万元。拟新增三类产学研合作项目4项,二类成果推广项目2-3项,三类成果推广项目5-6项。力增五年累计横向经费200万元。
 
4.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8:1的生师比标准,未来五年,专职教师将达8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80%,其中博士达45%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结构比例达要到3.5 : 5 : 1.5。力争拥有2-3名以上在有关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选拔培养2-3名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员、1-2名省级教学名师、4-6名校级教学名师、3-5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5名教授。
将在省、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以“名师+团队”的模式,组建2支省级教学团队、2-3支校级教学团队。以“双能型”教师为培养突破口,结合产学研,通过挂职、任职等途径,促进教师在开展应用型科研的同时研究教学与应用的关联,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和吸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5. 分析测试中心、化学化工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方面
  在满足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工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和教师科研的同时。以现有仪器设备为主体,构筑“皖东分析测试中心”,为企业出具有资质的检测报告。借助中央、省、校财政专项,发掘、培育、建设“兼具为化工企业培养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生产操作、DCS操作方面的技术工人,为高校、职高、高职、技校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教学,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提供技术转化、中试生产等服务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化学化工实训中心。
继续加大常规仪器设备的采购,届时我系仪器设备总资产达到1500万元。满足新建专业的发展需求。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到2015年,实验技术人员总数达到6-8左右,其中博士1名,硕士3-4名,高级实验师2-3名。
  规范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实现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契机,构筑人才、仪器效益发挥和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新体系,按每个专业4-5个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再建15个校外实践基地。
6. 人才培养方面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产品”是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充分利用中国高校特色,党政联手、集结一切有生力量,研究、实施人才成长规律与途径。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滁州“盐化、硅(玻璃)产业、光伏产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验实践、强化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实训教育教学。以“金禾化工班”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实训”及化学化工等各类竞赛为突破口,探索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思路。在确保就业数量与质量的同时,建立建全“英语”、“数学”、“政治”和专业课等考研课程“强化”机制,使考研录取率稳定在25%以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办人民满易的高等教育。

终审人:hua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