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专业实践育人,筑牢生态环保意识,7月1日至7月7日,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赴滁州农村地区水质调查实践小分队”奔赴滁州市琅琊区城西湖,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专业行动守护乡村水环境生态,书写高校服务地方生态振兴的青春答卷。
一、科学布点,织就水质监测网络
实践团以“摸清农村水质底数,助力水环境治理”为目标,聚焦城西湖区域,经前期实地勘察,综合考虑农田灌溉区、居民生活区等不同功能场景,选定5个典型采样点,构建起覆盖乡村多元用水场景的监测网络。采样过程中,团队严守户外安全规范,成员分工协作,精准采集水样,为后续分析筑牢“第一手数据”根基,确保调研从源头就具备科学性与代表性。
二、专业攻坚,解码水质数据密码
水样采集完毕,实践团迅速转入实验室分析环节,开启“水质解码”攻坚战。成员依据专业分工,2名同学专注化学检测,运用专业技术对pH值、重金属离子含量、有机物指标等关键参数定量分析;另有2名同学负责数据记录与可视化处理,借助数据分析软件绘制水质图谱,将晦涩数据转化为直观可感的水质状况呈现。科学严谨的分析流程,让城西湖水质“健康密码”清晰解锁,为后续污染溯源、治理方案制定提供坚实数据支撑,真正实现“把专业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
三、科普延伸,传递生态守护理念
实践团不止步于水质调研,同步开展健康饮水科普行动,面向当地村民搭建“水质安全课堂”。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水质安全标准、日常用水防护要点,从水源地保护到科学饮水习惯养成,将专业环保知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引。这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科普延伸,让“守护水环境”的生态理念,在乡村土壤中悄然扎根,实现调研价值从“数据报告”到“意识觉醒”的深度拓展。
此次实践,是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以专业赋能乡村生态的生动注脚,既彰显学科服务社会价值,又为培养兼具实践力与社会担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鲜活育人样本,让“守护绿水青山”的青春使命,在城西湖畔落地生根、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