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研,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22级学生,汉族,群众。他曾荣获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两次获评校级“三好学生”,校级十佳创新创业团队成员。在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方面,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2024)国家级铜奖,安徽省大学生 “揭榜挂帅”专项赛一等奖,复旦大学“兴泉杯”优胜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省一等奖并列第一名,第十一届“挑战杯”安徽省铜奖。此外,获第四届安徽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中获二等奖。
坚定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张研始终将思想建设作为成长的根基。在思想上与党同心、行动上与党同行。他深知,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承担班级事务,协助辅导员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带领同学共同进步,并使班级获得“优良学风班”称号。
2023年暑期,他组建“废弃风电叶片专项调研与实践小分队”,深入企业探索风电叶片回收方法,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充实的工作内容,最终获评校级社会实践一等奖和优秀调研报告院级二等奖他个人也被评为院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勤能补拙,做好自我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更是实现理想的基石。”这是张研常挂在嘴边的话。自大一入学起,他便制定了清晰的学业规划,从高中走过来的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铭记"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因此扎扎实实学习,做好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他习惯将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串联:在《高分子化学》中学习到“交联反应”原理后,立即联想到实验室的热固性树脂回收难题,将实验课题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能够更深刻的学习知识并为之应用。他知道作为学生干部,要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他在学习上积极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并督促身边的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他和宿舍的同学们积极打造学习型宿舍。共同得到进步和提升。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他两次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并两次获评校级“三好学生”。
敢为人先,勇攀高峰
科研是大学生活的另一片主战场。大一时,他便加入导师的实验室,跟随导师参与“可回收型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课题研究。面对这一国际前沿领域,他从零开始学习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常常工作到深夜。2023年,他以第三作者身份在SSCI三区期刊发表论文《可回收型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技术瓶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学科竞赛中,他更展现出非凡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023年,他同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并在期间申请《一种风电叶片复合材料降解回收装置》、《一种快速降解回收风电叶片复合材料的降解液及应用》等共4件专利,并以“独具降心--风电叶片高效降解回收先行者”项目斩获铜奖,在年末入选滁州学院“十佳创新创业团队”。2024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企业发布的“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技术难题,获省一等奖;在安徽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他和团队设计的“‘降’心独运—低能耗降解回收废弃风电叶片复合材料新途径”“以高效、低成本的优势摘得桂冠;在暑假期间,他参与了第四届安徽省化学竞赛,在为其一周的学习,最后拿到了省二等奖;同时他也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斩获安徽省金奖并成为2024年学校的两个国家级铜奖之一。
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在大一暑假初始,他便开始了绿色生物基材料的实验中,由于课题新颖,在实验上总是出现大量的失败,但在导师的不断鼓励与答疑解惑,加上自身对科研的极大兴趣之下,实验不断有所突破,原理逐渐清晰。在大二上结束时终于结束了在高分子领域内的所有表征。随后他转向对高分子材料降解回收的研究。随后他转向开发材料的功能性,重新学习了无机领域内的电化学知识,最开始由于从未接触过电化学相关内容,他连电化学工作站接线方法都需要询问其他实验室的同学,并且,由于实验内容的新颖性,原先做过电化学工作的相关同学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内容,张研只好不断试错,最终终于在两个月的失败积累中成果测试出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阐明了相关机理。并申请专利《一种基于生物基类玻璃高分子湿度发电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上述工作在2025年年初整理并投稿在中科院一区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近期审稿人让他对相关逻辑进行加以证明。目前,他已申请国家专利5件,其中“一种风电叶片复合材料降解回收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通讯员:张建勇 初审:汪芳芳)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骆宝明